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、骨微结构破坏,导致骨脆性增加,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,在妇产科领域,女性因生理特点及特殊的生理阶段,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较高,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。
孕期及哺乳期是女性较为特殊的时期,孕期时,胎儿生长发育需要从母体获取大量的钙,这使得母体对钙的需求大幅增加,若孕妇在孕期未能及时补充足够的钙,身体会动用自身骨骼中的钙来满足胎儿需求,长期如此,母体骨量就会下降,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几率,哺乳期同样如此,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,若母亲钙摄入不足,也会导致骨量丢失,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应重视钙的补充,多摄入富含钙的食物,如牛奶、豆制品、鱼虾等,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。
绝经后女性更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,绝经后,女性卵巢功能减退,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,雌激素对维持骨代谢平衡起着重要作用,雌激素缺乏会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,骨吸收增加,骨量快速丢失,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,据统计,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,对于绝经后女性,除了合理补钙外,适当的运动也非常关键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运动,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,根据个体情况,在医生评估后,可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等药物进行干预,以减缓骨量丢失。
妇产科医生在日常诊疗工作中,应加强对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筛查,对于有骨质疏松症高危因素的女性,如家族史、长期低钙饮食、运动量少等,更要提高警惕,通过骨密度检测等手段,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,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。
加强对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也至关重要,让女性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危害、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,提高她们对自身骨骼健康的重视程度,促使她们主动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,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。
妇产科医生要充分认识到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,在各个生理阶段关注女性骨骼健康,通过综合干预措施,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,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,让她们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