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妇产科领域,凝血功能障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,它对孕产妇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有着重大影响。
凝血功能障碍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,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少见,多与遗传因素相关,如血友病等,这些患者自出生起就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情况,而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在妇产科更为常见,其病因复杂多样。
孕期女性生理状态发生一系列变化,血液系统也不例外,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,这是机体为防止分娩时出血过多的一种适应性反应,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,就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,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,激活凝血系统,进而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,胎盘早剥时,胎盘与子宫壁之间的出血可促使凝血活酶释放,也容易诱发 DIC,前置胎盘患者反复无痛性阴道流血,若出血量较大且持续时间长,也会影响凝血功能,一些产科手术如剖宫产、产后出血等,若处理不当,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。
凝血功能障碍对孕产妇的危害极大,凝血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加,手术中及术后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,这不仅会增加手术风险,还可能导致孕产妇因失血过多而陷入休克,甚至危及生命,凝血功能障碍还可能引发血栓形成,增加肺栓塞、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,影响孕产妇的远期预后。
对于妇产科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,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史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,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史、家族史等,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瘀斑、牙龈出血、鼻出血、阴道流血不止等症状,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、凝血酶原时间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、纤维蛋白原定量等,必要时还需进行特殊的凝血因子检测。
一旦确诊为凝血功能障碍,治疗应根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方案,对于轻度凝血功能异常,可通过补充凝血因子、纠正贫血等措施来改善,而对于严重的 DIC,治疗则较为复杂,需要及时去除病因,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,同时进行抗凝治疗以防止微血栓进一步形成。
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,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凝血功能障碍这一问题,加强对孕产妇的监测和评估,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,以保障孕产妇的健康与安全,才能让每一位母亲都能顺利度过人生中这一特殊而又关键的时期。
发表评论
妇产科领域,凝血功能障碍需高度重视与精准管理以保障母婴安全。
添加新评论